有人歡喜,有人憂。 雖然疫情一度讓車市陷入低谷,但中國一汽(下文簡稱一汽集團)“風景這邊獨好”。 2020年,一汽集團交出了亮眼的成績單,全年銷量約為371萬輛,同比增長7.3%,也是該集團有史以來的最好銷量成績。 根據中汽協發布的數據顯示:在國內排名前六的國有汽車集團的排位中,2020年一汽集團由第三位升至第二位取代了原本的東風集團。 ![]() 時至今日,支撐一汽集團門面的,仍是合資品牌。 一汽集團坐擁一汽-大眾、一汽豐田和一汽馬自達三大合資板塊。其中,2020年,一汽-大眾以累計銷售216.2萬輛、同比1.5%增長的成績再次居于國內車企年度銷量的榜首。 一汽豐田也不甘示弱,2020年累計銷量達80萬輛,同比增長9%,以105%的達成率超額完成了年銷量目標。此外,一汽豐田的市場占有份額達到4.3%,盈利店鋪占比遠高于行業60%的平均值,高達91%。 相較于一汽-大眾和一汽豐田,一汽馬自達成為集團唯一下滑的合資品牌,全年銷量約為7.79萬輛,同比下滑14.78%。 但即便如此,合資品牌依舊成為一汽集團銷量的主力軍:在2020年371萬輛的銷量成績單中,合資品牌銷量占比高達八成。 而根據公開數據測算,2017年至2019年,一汽-大眾、一汽豐田和一汽馬自達三大合資品牌的銷量合計在一汽集團全年整體銷量中所占的比例分別約為66%、84%、82%。 ![]() 居高不下占比的背后,實則暗藏著一汽集團的“隱患”。 “合資品牌雖然會給國有車企輸送巨大利潤,并在技術上提供支持。但一味依靠合資品牌提供技術,自主研發能力很難尋得突破! 此外,隨著汽車合資股比放開,外資不再受制于過去只能與兩家中方車企合資的紅線。一汽曾仰仗的大眾和豐田,其未來不確定性驟然增加。并且,缺乏核心競爭力的車企,也很難擁有話語權。 事實上,一汽集團早已意識到合資和自主板塊的平衡性問題,如今正集中資源發展紅旗和奔騰兩個自主品牌。 ![]() “同比增長100%”。 在2020年最后的一個月末,紅旗提前一周,對外宣布已經完成全年20萬輛的銷售目標。這一年,用“黑馬”一詞來概括一汽紅旗2020年的市場表現都有些蒼白,每每上漲的銷量,使其總是車企最早交卷的那一位。 “高低搭配、攻城略地”,紅旗銷量同比連漲的成績得益于其日漸完善的產品矩陣。一方面,B級轎車紅旗H5與紅旗首款豪華B級SUV的紅旗HS5作為銷量擔當,長期保持熱銷。而另一方面,作為自主豪華品牌,一汽紅旗自然不會在更高端的戰場上缺席,H9、E-HS9的加入,拔升了整個紅旗產品矩陣的門面與競爭力。 值得一提的是,去年紅旗正式躋身二線豪華品牌的陣營,并打破以凱迪拉克、雷克薩斯、沃爾沃構成的三足鼎立的局面。目前,紅旗總銷量在二線豪華品牌中位于第三位,僅次于雷克薩斯和凱迪拉克。 當然,也有不少媒體質疑,紅旗銷量的逆市增長與政府采購、T3出行以及租車市場的大量購買有很大的關系。紅旗官方也曾回應,紅旗零售量銷量占比為95.7%,政府采購為3.4%,而出行端僅為0.9%。 也正是基于這樣的成績,給了紅旗更大的野心:“2021年整車銷量目標是40萬輛,進入中國豪華市場第一陣營! ![]() 一邊激情盎然,一邊偃旗息鼓。 2020年初,一汽奔騰與一汽紅旗宣布了同樣的銷量目標——20萬輛。 然而,相同的目標,不同的結局。數據顯示,一汽奔騰全年累計銷量只有68455輛,不要說20萬輛,即使相比2019年12.05萬輛的銷量也是暴跌43%,幾近腰斬。 可見,在品牌地位上本應劃等號的奔騰和紅旗,卻在銷量上呈現出明顯的“兩極分化“。 近年來,由于產品推出節奏放緩,并未緊跟市場變化,加之頻頻爆出的質量問題,使得“內憂外患”的一汽奔騰遭遇了發展低谷,但一汽集團依舊將其視為自主品牌的扛旗者。 去年4月,一汽轎車宣布一汽奔騰成為一汽集團的非上市全資子公司,與紅旗品牌一樣單獨運作。并從2020年到2022年,將給予奔騰每年8億元、連續3年,共計24億元的資金支持,以幫助奔騰在原有基礎上加快發展步伐。 與此同時,一汽馬自達也從一汽轎車中脫離,其中方合資股東由一汽奔騰轎車有限公司變為一汽股份。 此前業內曾有觀點指出,由于同為一汽轎車公司的馬自達占據了公司發展資源,導致奔騰一直無法發揮自身優勢。 但從目前銷量看,給錢,給自由,依舊換不回當初的“目標”。如今,面對一汽紅旗定下的2021年再翻番目標40萬輛,一汽奔騰2021年KPI該如何下筆? ![]() 事實上,除了自主品牌的“冰火兩重天”,一汽集團仍有業績“短板”。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浪潮澎湃,各大車企都在加快推進電動化與智能化轉型。 此時,東風、上汽、長安等國企都已高調宣布向新能源造車領域進軍,自主品牌也在加快布局。反觀一汽,在產業變革浪潮中,似乎有些裹足不前。 其實,在盟友們高調入局時,一汽選擇了合作。 2018年以來,一汽集團與清行汽車、新特汽車、博郡汽車、拜騰汽車、云度汽車、零跑汽車共六家造車新勢力達成合作。但好景不長,其合作的部分新勢力陸續被爆出員工討薪、變相裁員等丑聞。 靠人不如靠己,近兩年,一汽終于清醒地意識到發展自主新能源的重要性。 2019年7月,一汽宣布在2025年將新能源車型在乘用車中的占比提高至40%,在2030年達60%以上。并于2020年開始建設一汽紅旗新能源汽車工廠。 當然,在合作的道路上,一汽并沒有放棄,只是變得謹慎。今年年初,奧迪一汽新能源合資項目的落地,并引入了高端純電動PPE平臺,據悉這個PPE平臺是為奧迪與保時捷共同開發的高端純電動車平臺,其首款車型將于2024年在長春投產。 顯然,一汽在新能源賽道上的野心并不小,只是錯失先機的它,還能追趕上嗎? 靚麗的成績單下,透露著不平衡的隱患。已嗅出危機的上汽集團,能否在2021扭轉僵局,值得期待。 免責聲明:本文來自騰訊新聞客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網的觀點和立場。 |